无人机背后的“追梦人” - 其他 - 爱扫码·i3m.cn:3hhh.cn/6718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6718 搜一搜.cn/6718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432回复:0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6718
·搜一搜.cn/无人机背后的“追梦人”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8-02 08:25
无人机背后的“追梦人”

导读
前不久,“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一家无人机生产厂商的展台前,观众络绎不绝。纪念建军90周年阅兵场上,由这家企业生产的无人机惊艳亮相,引起了国内外媒体普遍关注。
这家无人机生产厂商隶属于西北工业大学。60年前,西北工业大学就开始了研制无人机项目。如今,由一群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多型号、多用途的无人机。

“别人不卖,我们就自主创新,依靠别人永远都要受制于人”
不知是时间的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腾。正是这一天,隶属于西北工业大学的爱生技术集团公司收到西方某公司通知,终止向我国出口某型无人机发动机的合同。

上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展开了无人机相关领域研究,并在90年代装备部队,实战中多次运用。
研制无人机关键是发动机,如果解决不了“心”的问题,研制项目只能“胎死腹中”。
“别人不卖,我们就自主创新,依靠别人永远都要受制于人。”该型无人机总设计师祝小平鼓励大家,困难蕴藏生机,绝处方能逢生。
发动机性能是无人机整体作战效能的关键。对于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设计团队来说,面前需要攀登的是一座从未涉足过的山峰。
“不出意料,第一次试验失败了,看着无人机升空几分钟就坠毁,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名团队成员回忆说,谁都知道失败不可避免,但当失败真的来临时,感情上还是无法接受。
祝小平鼓励大家:“我们都是搞科研的,过去在科研攻关时,谁没碰到几颗‘钉子’。碰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准原因解决问题。”
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攻关精神,还要有不怕失败的韧劲。在祝小平带领下,团队成员重新从基础工作做起,查阅资料,优化研制方案。他们与其他数十家企业联合攻关,历经一年多时间,成功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研制出无人机的新型发动机。
2007年,这型无人机如期完成研制工作,并正式交付部队。目睹无人机腾飞的那一刻,科研团队所有人员喜极而泣。

“我们多尽一份力,未来战场上部队就多一分胜算,官兵们就会少一些流血牺牲”
盛夏时节,西北某训练场,炎炎烈日炙烤着戈壁滩,一场实装对抗演习即将展开。
这场对抗演习中,由爱生技术集团公司研制的某型无人机成为主角。为了增加难度,蓝方设置了诸多假目标、移动目标,对这款新型无人机来说,这是一次巨大考验。
进入预定地域,搜索目标,发射……一连串动作后,所有目标均被无人机识别摧毁。
看到眼前的场景,负责售后技术保障的工程师欣慰地点了点头。
之前,这名年轻工程师在保障部队演训时发现,不少官兵对无人机原理和内部构造缺乏了解,而原有的操控手册专业性太强,官兵很难快速学懂悟透,容易出现操作差错。
为了尽快提升官兵操作无人机的能力,他将无人机操控手册进行修改,与同事一起重新编写通俗易懂的操控手册。
有人说他这是多此一举,作为售后保障人员,做好技术保障,确保装备不出问题就可以了,何必自讨苦吃?但他认为,演训场上得过且过,战场上就要付出血的代价,军工人必须要有战场意识。
过去,无人机采用的发动机,在不同海拔和气候环境中,飞行前需要手动调节喷油量。这样的操作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不利于装备维护保养。
年轻科研团队扛起了这一攻关重任。他们尝试借鉴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解决这一难题。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然而一个在地上跑,一个在天上飞,有着“天壤之别”。如何找准两者间的最大公约数,是科研攻关的难点。
这是一块硬骨头。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他们已经记不太清。在攻关办公室里,发动机的零部件和各种图纸堆了一屋。面对如山的困难,这群年轻人韧劲十足:“我们多尽一份力,未来战场上部队就多一分胜算、官兵们就会少一些流血牺牲。作为军工人,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拿出最好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仔细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基础上,结合高空飞行环境一点点缩小发动机尺寸,一步步在失败中前进。经过上千次论证试验,他们成功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无人机发动机上,进一步提升了无人机的作战效能。

“战场胜败常在毫厘之间,做好细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祝小平说,在军工制造领域,核心技术解决了,产品只成功了一半,到了量化生产环节,如果细节没做好,同样是不合格的产品。
“敬业、专注、精益、创新”,是当下全社会倡导的工匠精神。在无人机制造领域,对产品的精密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祝小平经常对团队的年轻人说,搞科研与当工匠一样,都要秉承这种工匠精神,要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无人机的机体、机翼和搭载设备在这里进行组合、胶装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与地面控制设备进行通联对接。”装配车间的一名调度员形象地将这里比喻为无人机的“产房”。
在胶装操作现场,记者看到,装配过程中,重达数百公斤的无人机用胶量要精确到克,每一个零件的组装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
“战场胜败常在毫厘之间,做好细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此,祝小平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令他记忆深刻的往事——
某型无人机在定型试飞过程中,接连摔了3架。定型还会出现这样问题,团队成员感到压力如山。
经过反复检查,设计团队发现,引起事故的罪魁祸首只是一根细小的连接线。无人机在飞行状态下,机体本身重量轻、速度快,会产生剧烈的抖动。由于其中一根连接线没有固定好,磨损严重产生短路,导致整个无人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无人机网络系统是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容不得半点疏忽。
有一次到部队调试设备,他们连续调试了一个多星期。系统测试工作终于完成,但技术人员还是眉头紧锁。
“有一个技术指标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没有达到理想数值,必须重新检查整个网络系统。”年轻的团队成员精益求精,大家愣是一天一夜没有合眼,最终把数值调整到最理想范围。
细节决定成败,也能激活企业创新的“活水”。“把细节做到极致也是一种创新。”这是这个年轻团队的座右铭。
“这是我们自主探索出来的无工具拆装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无需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徒手就可以实现拆装。”祝小平对记者说,为了测试某型高原无人机性能,团队曾4次上高原。
在高原恶劣环境下,人的体能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传统的拆装模式耗时费力,万一工具丢失,战场上的无人机就可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能否探索出更快捷的方法对无人机进行拆装?团队成员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无工具拆装的思路可行,经过反复设计验证,最终让这个大胆设想变成了现实,不仅提高了拆装效率,而且提升了无人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当前,无人机发展日新月异。做无人机领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在创新道路上永不停歇,才能不落后于潮流。”祝小平说。
照片提供:夏榕泽
版式设计:韩 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贾保华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8-07-27 07:08 无人机背后的“追梦人”
http://www.81.cn/bqtd/2018-07/27/content_8101354.htm
  •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