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解》 - 义务 - 爱扫码·i3m.cn:3hhh.cn/5717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5717 搜一搜.cn/5717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985回复:8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5717
·搜一搜.cn/《大学评解》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5-07 23:10
1.16
《大学评解》(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王童评解:此节为《大学》全文之总纲,分四纲七证。
四纲,明明德(儒门立世之总方向)、亲民(实现方向的过程)、止于至善(实现方向的方法论)。
七证,知、止、静、定、安、虑、得,孔子教授曾子的一以贯之的大纲大法,也是内圣之功,继而实现外王的功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评解:此节是格物致知的方向与根本,也是四纲七证的落地点,
分别在八目中落地,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国天下,以修身为本,修身之要,根本在于事物中明其先后,诚意启智,以正相悦。
所以内圣外王,即是格物致知,致知为内圣,格物为外王。
内圣于外王事业中,外王在内圣价值里,本是一以贯之的。

(导读)大学之一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102150670479366?u=2590568215417219628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之道
http://d.zg-m.cn/儒藏/四书/大学.html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8-05-07 23:12
    大学本旨
    http://d.zg-m.cn/儒藏/四书/大学本旨.html


    1.17
    王童《大学评解》(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评解:此节讲毋自欺。毋自欺则明善恶,专一安定,则自谦朴实,慎独自现,念念纯善。不妄为,不臆断,不固执,不我私。其中,独悟者,粗先静后,智自启。独见者,虽似见,犹昏昧。独明者,无身之感,实为错觉。唯毋自欺,念念纯善,意念无动摇,身心自怡。不为诸表相所扰,念念纯善精一,则独悟自明。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评解:此节讲诚中形外。言行是人心发于外部的表现,容貌是人心显于外部的符号。意念发用,自可促进自身心理生理的变化,逐渐在容貌言行中影响神色。此是内心影响外形之规律。若净化意念,时时警醒,使自身意念独悟启明,细思虑,启智慧,则可为真诚之人,不为外部利害所侵扰。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评解:此节讲天远人迩。为学力行,须知要在人道中培根,方可渐及于天道。人在世间,种种行为,于夫妇、父子、昆弟、君臣、朋友中,互为影响。人人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旁人冷眼旁观,以至于议论言谈,不可以不慎。于人自身言,富了自会置办产业,有德了自会心境宽大欣慰,身自发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等五福临门。此皆诚其意念所致,须踏实力行,才见其功用成效。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评解:此节讲力行日用。卫人思卫武公九十五岁高龄,思过修学,进德修业。求学之初,粗犷成胚,渐雕成形,自修自琢,而有光亮。精益求精,简单重复,终有所成。先是卫武公杀兄自立,然而之后改过自新,从谏如流,尊王攘夷,破戎狄,固周室,因此受封公爵。崇德广业,为天下所敬,年九十五,德寿可风。此皆在日用平凡中用功所就,自诚其意念而付诸实践所致。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308437950679558?u=2590568215417219628
    导读(大学之二)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8-05-07 23:47
    《大学评解》 · 3hjj.cn/571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定静安、虑而能得
    明事物先后、本末、终始,则近乎得道矣。
    为大必做于细,明明德于天下→国→家→身→心→意→知→格物。
    以修身为本,知天下之本,知事物之至: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1.18
    王童《大学评解》(三)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评解:此节讲改过。卫武公改过自新,乃有成就。当初,周公辅成王,成王有过,周公摄政,使其暂下王位。成王悔悟,继而复为天子。成王复为天子后,祭祀文王、武王之时,周公训成王,毋忘祖宗德风,当做天下垂范。君子感文武之德而亲近之,小人感文武之惠亦亲近之。成王虽改过,更当勉励于事业。此皆诚意毋自欺的内圣外王之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评解:此节讲自明。成王使康叔在殷地,治理先代遗民,训其当效法文、武之德,达到自成自达于智慧通透的境界。伊尹为商王宰相,见商王太甲不趁职,流放其于桐宫三年。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使其复为商王,并训其当追念先王成汤的功业。成汤于起心动念时,明了生命作用,并践行于日用当中。当初唐尧为天下共主,其学问功底,也是自明其意念的诚与不诚。所以历代圣王皆从自明处下手,省身反己,见微知著,才会有所成就。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评解:此节讲日新。汤武革命,内圣外王。内圣之日新,日日省察,反求诸己,参赞天地。外王之日新,国泰民安,天下为公,举而措群。成汤澡盆之日新,不但洗身,更在洗心。成王训康叔,使人民生活不可重蹈复辙。诗经所云,更在于斯。君子之诚意,真正为洗心革面之彻底改过,方可称为大丈夫。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476684701908998?u=2590568215417219628
    导读:大学之三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地板#
    发布于:2018-05-15 07:38
    1.19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评解:此节讲诚止在公。内圣外王,须使大群安乐,方为真诚意。为人处世,以至于为政,当有所止。知觉周遍,当止于一念之善,大群方可心向往之。领导知止于仁爱一切人的目标上,职员知止于职务的公德上,为人子女知止于孝敬父母上,为人父母知止于教养子女上,与人交往知止于信义上。毋自欺,当诚中形外。左右之众,各执己见,于天道而言,善恶无方,只可依公共大群之感。但人之意念,经常自讼内战,这是心兵,更是矛盾颠倒,一切苦恼的根源。若意念纯正,为公而起心动念,不约而同,止息心中之兵,诚可谓明了大本大原了。若能进退存亡不失其正,正在公,公在同,则大同之世便不远了。由此当知,诚意是格物致知落实于八目的根本。格物,即是在亲民日用中,端正自己与彼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致知,即是明明德,即是良知,良知即是良智。知止,即是知觉止于至善一念,于亲民力行中躬践履义,非诚不能成就。诚意之八正知:毋自欺、诚中形外、天远人迩、力行日用、改过、自明、日新、诚止在公,是此明德良智之本。用诚不二,四纲七证才可切实落实到位在八目当中。
    王童《大学评解》(四)
    导读:大学之四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477867963814406?u=2590568215417219628


    1.20
    王童《大学评解》(五)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评解:此节是讲正心。夫人者,人之惯性通称,而其本质是身。大凡容貌、言行、神色、情绪、感知、理解者,皆是人的行为,统统是身在运作。但此身的运作,又如视听言行,并非身是主宰,而是心在发用。修身是修正内在意念与轻易动怒、害怕恐惧、动容于形、悲观忧患的学问。但一切现象,并非这身体机械所致,而由于此生命全体大用所导。心即生命全体大用,呈现一切物理、精神现象。君子所修是身,但能修身的是心。格物致知,内圣外王,自己的生命如果不端正,那么立身处世便会有障碍。身体言行是生命的外在显示,外在显示是人所共睹的。生命本质如何,身体言行也会如是显露。所以心正有四重境,可以修身。能修身者为心,心所修者为身。大凡身之所以修,必渐全其心正四重境,为学功夫,全在于斯。一为心藏,忆念所存,专正精一,藏于志中,所能藏为意,所藏于志,藏用于心。二为心修,能修身,必意念纯正藏于志,心志正大不杂,则浩然之气自发,心自修矣。三为心息,息虑知止,心修而自正,气息平和,而生理自调,心理无塞,定静轻安,虑远得智,则乐自生发。四为心游,智起而念念纯正,诚中形外,从心所欲不逾矩,践形精一,自可学问日盛,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矣。此心正四重境,心藏、心修、心息、心游,正从诚意八正知中来,德业日深,则盛德备至。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480986109257734?u=2590568215417219628
    导读:大学之五





    1.21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评解:此节顺承上文,在讲修身与齐家的关系,并谈论如何治家。
    个人身上,皆有五偏辟,亲爱、贱恶、敬畏、哀矜、敖惰五种,皆意动之后,知觉善恶而有。
    若明德不明,良智不启,任意妄作,则家自不睦,伤伦败德,最为可痛。
    王童《大学评解》(六)
    导读:大学之六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506030063293958?u=2590568215417219628


    1.22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评解:此节顺承上文,在讲治家与治国的关系,并论述治国的宗旨与方法。其中提出伦理、教化、治国理政等理念与认识。王童《大学评解》(七)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507821065346566?u=2590568215417219628
    导读:大学之七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4楼#
    发布于:2018-05-15 17:59
    △《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国朝邱嘉穗撰。
    嘉穗字实亭,上杭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归善县知县。
    是编大旨谓《大学》“格致”一传,本未阙佚,不过错简,非惟朱子所补为误,即诸儒所定亦皆未安。
    因参取旧说,以“物有本末”一节、“子曰听讼”一节、“《诗》云:邦畿千里”一节、“知止而后有定”一节,终以“此谓知之至也”句,合为“格物致知”之传,而诠解以明之。
    其意以丰坊伪石经为真,而又未见坊之原本,但据锺惺《四书聚考》所载。
    又见朱彝尊、毛奇龄等素号博洽者,皆引据旧文,掊击甚力,遂依违瑟缩,不敢讼言。
    然其割取“《诗》云:邦畿千里”十字,实用伪石经本也。

    http://d.zg-m.cn/史藏/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14.html


    白华

     绵蛮黄鸟止于丘【音渠】 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诲序合下同】 之命【民去声下同】 彼后车【车朱合下同】 谓【谓玉合下同】 之载【载子合下同】 之绵蛮黄鸟止于丘隅【音如】 岂【慨岂合】 敢惮行【音杭】 畏【畏玉合下同】 不能【能泥合下同】 趋【趋初合】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侧【侧次合】 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大学之四
    不塞不流 不破不立 不止不行
    知所之,知行合一
    知所止,心如止水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明代诗人王守仁

    草庵不及肩, 旅途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 土阶漫无级①。
    迎风亦萧疏, 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②,深林凝暮色。
    群獠还聚讯③,语庞意颇质。
    鹿豕且同游, 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④,尽醉不知夕。
    缅怀黄唐化⑤,略称茅茨迹⑥。 [1]  



    作品注释
    ①漫:随便;随意。
    ②灵濑(lài):水流湍急的样子。
    ③獠(lǎo):即僚。中国古族名。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④污樽(zūn):古时用来喝酒的酒具,污樽指土陶烧制的酒杯。瓦豆:古代陶制的一种礼器;。
    ⑤黄唐化:化,在这里是泛指,没有实际意义。黄唐,指上古时的黄帝、唐尧。
    ⑥茅茨迹:迹,此处指遗物、遗迹。茅茨,茅草屋。 [1]  



    作品译文
    搭成的草庵还没有我的肩高,旅途疲倦的身体总有了歇憩的地方。
    劈开荆棘自己做一道篱巴,挖成的土阶分不清级数。
    简陋的草屋迎着风也感到萧然,下雨漏水却容易修补。
    早晨听得到流水湍急的响声,傍晚看得见林间凝结的暮色。
    当地人邀约来看望我,他们语音庞杂情意却是那样的真切。
    舜居深山尚且与鹿豕相处,何况我与他们都是同类的人呵。
    土制的酒杯与餐具辉映,我们尽情畅饮醉得忘了朝夕。
    怀想远古的黄帝唐帝,茅屋不也成了他们留下的遗迹。 [1]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5楼#
    发布于:2018-05-16 16:34
    然后知正心工夫之在言外,而不牵文害义,以虚明无物为正。
    则程子之说,虽不释本文,而大义已自无遗。
    传盖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以凡不能正其心者,一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矣,意不动尚无败露,意一动则心之不正者遂现。
    唯其心不在也。持之不定,则不在意发处作主。
    心不在焉,而不见、不闻、不知味,则虽欲修其身而身不听,此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也。释本文。

     “不得其正”,心不正也,非不正其心。
    “不见”、“不闻”、“不知味”,身不受修也,非身不修也。
    “心不在”者,孟子所谓“放其心”也。
    “放其心”者,岂放其虚明之心乎?
    放其仁义之心也。

     盖既是虚虚明明地,则全不可收,更于何放?
    止防窒塞,无患开张。
    故其不可有者,留也、期也、系也。
    留则过去亦在,期则未来亦在,系则现前亦在。
    统无所在,而后心得其虚明,佛亦不作。
    何以又云“心不在焉”,而其弊如彼乎?
    朱子亦已明知其不然,故又以操则存、求放心、从大体为征。
    夫操者,操其存乎人者仁义之心也;
    求者,求夫仁人心、义人路也;
    从者,先立夫天之所与我者也。
    正其心于仁义,而持之恒在,岂但如一镜之明哉?
    惜乎其不能畅言之于章句,而启后学之纷纭也!


     切须知以何者为心,不可将他处言心者混看。
    抑且须知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属心与否。
    以无忿懥等为心之本体,是“心如太虚”之说也,不可施正,而亦无待正矣。
    又将以忿懥等为心之用,则体无而用有,既不相应。如镜既空,则但有影而终无光。
    且人之释心意之分,必曰心静而意动,今使有忿懥等以为用,则心亦乘于动矣。
    只此处从来不得分明。

     不知大学工夫次第,固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煞认此作先后,则又不得。
    且如身不修,固能令家不齐;乃不能齐其家,而过用其好恶,则亦身之不修也。
    况心之与意,动之与静,相为体用,而无分于主辅,故曰“动静无端”。
    故欲正其心者必诚其意,而心苟不正,则其害亦必达于意,而无所施其诚。

     凡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意也。
    不能正其心,意一发而即向于邪,以成乎身之不修。
    此意既随心不正,则不复问其欺不欺、慊不慊矣。
    若使快足,入邪愈深。
    故愚谓意居身心之交,八条目自天下至心,是步步向内说;自心而意而知而物,是步步向外说。
    而中庸末章,先动察而后静存,与大学之序并行不悖。
    则以心之与意,互相为因,互相为用,互相为功,互相为效,可云繇诚而正而修,不可云自意而心而身也。
    心之为功过于身者,必以意为之传送。

     http://d.zg-m.cn/儒藏/四书/读四书大全说-3.html

    竹叟云: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非心乐之本。
    君子修身以正心,天地心同敬生命~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6楼#
    发布于:2018-05-16 22:41
    1.23
    王童《大学评解》(八)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评解:此节顺承上文,在讲治国与平天下的联系与方法、原则。平天下,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其中以絜矩之道为方法论、德人土财为发展观、生财之道为认识论、义利之辨为是非观,综合统一,提出具体落地的规划与理念。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8511862630641158?u=2590568215417219628
    导读:大学之八
    0516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7楼#
    发布于:2018-05-16 23:57
    何谓齐家?
    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斗争,不肆强梁,不败乡里,不凌宗族,不扰官府,不尚奢侈。
    弟让其兄,侄护其叔,妇敬其夫,奴敬其主,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
    其要在子弟读书兴礼让。
    http://d.zg-m.cn/子藏/笔记/蒹葭堂杂著摘抄-2.html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8楼#
    发布于:2018-05-17 00:29
    盖未有治国不由齐家,家不齐而求治国,无此理也。
    何谓齐家?
    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斗争,不肆强梁,不败乡里,不凌宗族,不扰官府,不尚奢侈。
    弟让其兄,侄护其叔,妇敬其夫,奴敬其主,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
    其要在子弟读书兴礼让。


    竹叟云:
    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

    因爱成一家,相处尚融洽。
    家人多礼让,相亲相爱家。
    家和万事兴,修身好齐家。
    立志要远大,治国平天下。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