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百余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分析报告:
他们为什么优秀? 2010年,教育部启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10年来已评出100余位教师楷模,相对于全国1600多万教师,何止“万里挑一”!他们何以成为楷模?他们为什么如此优秀?《人民教育》杂志近日对此做了深入分析。一起来看! 01 他们为什么会用整个生命来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对10年来百余名教书育人楷模进行分析发现,热爱教师职业是他们所有人的共同点,无一例外。在心理学上,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情感可归为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范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内心能够接受、认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楷模教师为什么会如此热爱教育事业? 其一,拥有最高等级的人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体需要的金字塔尖,也是人类个体的终极需要,它可以唤起人最积极、最主动的精神状态,尽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情感和时间都用在上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每天早上都是8点到实验室,晚上9点左右离开,一周至少工作6天……这个作息表一直到年过花甲也未改变,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准确。每天一来到实验室,他就立刻将全部琐事抛诸脑后,内心无比宁静沉浸在教学与研究中。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些?因为他认为此生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 不难发现,在工作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有这样几个特征:异常勤奋;事业心强;一切都是自愿,不求回报;不会为了付出劳动、付出健康而感到痛苦,只会为自己的目标没有达成而感到痛苦……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事业与他们此生的价值相等,对个体来讲,没有什么比生命更有价的东西,他们自然会全力以赴。 其二,珍视职业中的情感:主要是与学生间的情感交互。很多教师对职业的热爱都是因为这种浓浓的、难于割舍的情感。 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教师应彩云2002年就评上了特级教师,成为上级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领导找到她,希望她当幼儿园园长,应彩云不同意。过了一些时间,教育局又找到她,希望去做幼教科长,应彩云脱口而出的却是:“我到那里去干吗?那里又没有小孩。”应彩云内心的想法可以用河北阜平县阜平镇大元村大园小学教师张建华的话来形容:“我收获了当一名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愿意一辈子俯下身子快乐育人,站直身躯快乐教书……”对他们来讲,离开教师行业,何来这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这是局外人无法体会的。 胸怀大爱的教师会因为无法抗拒孩子们的可爱而付出自己;而孩子们大多也都会有爱的回报,这便是教师职业的重要魅力之一:爱的相互传递与不断升级。 青海省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从教22年,先后在家中收留了6名学生。有失去家庭的,有抑郁症的,有体弱多病的……她的付出也收获到了孩子们的爱:“杨妈妈”、“毛吉额娘”的称呼,不时飞来的贺卡,常年不断的短信……都是杨毛吉不断认同自己职业选择的情感支撑,很多教师都会把学生对自己的爱当作自己职业的动力。 其三,极其看重职业的社会性回报与价值:一个职场人希望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的最大回报是什么?优秀的教师会相当看重教师的社会性回报与价值,他们会为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能力、有前途而感到开心,而这正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优秀教师会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自豪,这构成了他们职业成就感的绝大部分。 “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钱易这样说,她做教师的目的是要成为人梯,让学生做得比自己更好。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王培坚说,他做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每个孩子的自信,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强者。 “我最能理解山区孩子读书的不易,不能再让他们走我当年那样的坎坷上学路。”贵州省盘县响水镇中学老师左相平这样说,他做教师是要使乡村孩子通过读书能有更美好的前程…… 河南洛阳老城区培智学校音乐教师刘文婷刚到学校时,也曾因为智障孩子们的状态而打过“退堂鼓”,但她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大家都不愿从事特教工作,谁来教这些孩子学习,谁来帮他们成长呢?我必须留下来。”逐渐地,她发现帮助这些特别的孩子学会一些正常生活技能,帮他们发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是件多么有价值的事。 教师只有对自己职业的“产品”——学生的成长——怀有期望,并对他们的点点进步都保持着敏感,他们才能不断地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获得动力,获得职业的价值感与成就感,甚至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 百余名教书育人楷模成长的历程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教师职业深入骨髓的热爱却是共同的。这份深深的“热爱”成为他们在这个行业做出不凡成就的基础。 02 他们突破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实现突破? “如何教书”、“如何育人”是科学,也是艺术。分析百余位楷模,他们都在“教书育人”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一方面,他们从不满足于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立志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改革先锋”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响亮地提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河北省阜平县阜平镇大园村大园小学教师张建华通过“滚动日记”的方式,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作文、学做真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贺红岩教授化学,但几乎每个知识点,她都有一个德育故事。 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科教学是实现“育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这里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表现在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站在引导学生完整成长的角度,打通“教”与“育”。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另一方面,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经验,而是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之上,汲汲于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曾有青年教师随堂跟踪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 像于漪老师一样,许多楷模站在“教会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上前行;并在探索中发现,只有儿童的学习是高效的,他们才会有获得感、成长感;只有当深度学习发生时,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与身心,给予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所以,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处处显现出思想的光彩与魅力。 李吉林老师 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教师贾利民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智慧素养教育、积分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分层异动教学模式,以探索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难题。山东省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他就把山上的奇石、树根、泥土都改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学方式的创新,使他们不仅点燃了学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让学生获得了磨砺头脑的方法和力量。 百余位教书育人楷模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上进行了突破,并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追求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应彩云把孩子看作天,让他们永远高高在上;她把自己比作云,始终为天空的纯净和美丽变换、行走;二是追求师生交往中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性。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朝阳中学教师吕文强为了将沉溺网络的学生拉上“正轨”,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孩子的生命里,乐他们之所乐,忧他们之所忧,始终与他们同行;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家访、谈心、说服教育、单独辅导,这些看似普通的做法,却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丰富和拓展了师生关系,并在更大范围内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追求。 不断的突破,让每一个教育的日子都成了一场不可复制的传奇。但,为什么是他们,能在看似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做出突破?曾有学者对多位中小学卓越教师的成长路径进行分析,发现五个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研究(73%)、阅读(70.3%)、反思(59.5%)、积累(45.9%)、总结(43.2%)。在百余名楷模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五个方面,还可以发现他们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首先,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们的人生底色。 李吉林在40 岁评上特级教师后,开始情境教学的实验探索。40年来坚持不懈。她用两个比喻形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永不停步,永远向前,走得又好又快,但脚永远不能离开大地;“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目标不断升高,人生的高度不断提升,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会在新的人生坐标体系中提升自己的位置。 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让这些楷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都呈现出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备一堂课,反复思考,不断走访,不断修改教案,有时甚至推翻重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高度投入,高度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次活动。 因为“永不满足”,楷模们都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于漪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张建华的母亲住院,她一边照顾老人,一边看了三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厚厚两大本。他们吸进了整个光的海洋,不仅照亮了学生,也成就、鼓舞自己一步步走向远方。 其次,对规律的敬畏并执著于对规律的追寻是他们成长的主旋律。 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应彩云甚至认为:了解并理解每一个不同孩童的生长特点和成长需求,就是一个幼儿教师的德行。她细心研究每一个来到身边的儿童,他们性格情感的异同,他们成长发展的优势,他们趋同好恶的特征……尽管已经阅“童”无数,她却依然敬畏每一个生命的自成系统。 关于儿童的学问,超越了具体学科,超越了具体专业,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起点。对儿童的认识越完整,我们的教育才越有效、越深刻。 最后,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助推他们成长的引擎。 正是因为对“怎样才能让儿童主动、快乐的学习”的反思,李吉林开始了情境教学的研究;正是由于反复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习作”,才有了张建华跟学生的“滚动日记”。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让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是楷模教师的共同特征。也正是因为专注于学生的成长,让他们从中收获了巨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正如李吉林所说:“把青春献给孩子们,从生命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值得的。” 03 他们究竟改变了什么? 教师职业能够影响什么?改变什么?这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们内心深处都追问过的问题。因为专注于人的“灵魂”的塑造与改变,教师具备了不可替代的职业价值。 因为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改变。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教师楷模们以爱为核心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将师爱贯穿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真正培养出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钱易教授简朴、亲和、谦逊、有活力,她的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因此被学生们亲切称为“钱奶奶”。60多年来,她带过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有的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有的扎根环境专业做成了上市公司,有的在环保最前线默默奉献。 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给学生开设了哲学课,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禹诚当班主任时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价值观误区,用师爱和真诚感动了学生。多年过后,学生发微信给她:“老师,在我叛逆准备偏离轨道时,你用关爱和行动及时拉住了我。现在我成了别人眼中‘充满正能量’的人。” 杨毛吉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和他们的稚嫩梦想,引导学生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关注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她常说:“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习性和德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她的影响下,学生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大家都说,杨毛吉的学生都很懂事,懂得心疼父母,敬爱老师。杨毛吉教出来的每一届学生都那么与众不同,着实让其他班级的家长和老师羡慕。 因为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教师只有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现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关心每个学生,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才能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 于漪老师认为,将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获得德育与智育的双重滋养。“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 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思想,把做人的基准和中华文化的精妙播种于学生的心田。她的学生后来回忆说,“做老师的学生,已整整46年了。老师对我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乃至整个心灵和人生态度,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于漪老师 当下的年轻人多被国外现代瓷艺吸引,重视造型、色彩的冲击力,很多学生热衷做“一天能出四五件作品”的现代瓷。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负责人朱辉球对此忧心忡忡,毅然承担起粉彩古彩特色传承、陶瓷艺术交流、产学研与职业技能教学等工作,虽然这些需要他们付出巨大心血。朱辉球用自己的创造与实践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任和理解。 因为教师,学生的人生选择悄然发生了变化。每位教书育人楷模都有自己厚厚的“教育学”,这部“教育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还在关键时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抉择和职业选择。 周其林的学生在他的影响下,纷纷投身化学研究,向学术巅峰不断攀登。他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任职,其中两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两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一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一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周其林的办公桌里,一个个档案袋摆放整齐,封面上写着学生的名字,里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名学生发表的每一篇文章——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因为教师,弱势群体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教育,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它通过育人功能实现其社会功能,推动社会发展变迁、促进社会流动。这种变迁与流动中,教师是关键的“那一个”。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扎根河南南阳市镇平县黑虎庙小学的80后小学校长17年张玉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只有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才能保留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现在已经有了16个。 张玉滚们用自己的坚守与奋斗准确地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独特价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单薄之躯肩住命运的闸门,发出耀眼的光,去照亮孩子们的人生前程。 时间的长河中,教育的改变,往往需要更持久的努力,成果的显现是缓慢而平淡的。缓慢与平淡,洗去了岁月铅华,愈发让教师职业历久弥新。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教师刘文婷2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从事着智障儿童的教学和服务工作。她的学生到北京参加了中残联艺术团的演出,并到雅典参加世界特奥会,这些自强不息的残疾孩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扬。 光环背后,是刘老师20多年如一日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付出。面对智障、残疾儿童,每个音符、动作,教师都要重复上百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这些付出,恰恰源于刘老师一个简单的梦想——改变孩子的命运。她说:“这是一群单纯、简单的孩子,也是一个不幸的群体,我们的付出不只是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 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呵护,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这种文明与美好,聚焦于教师身上,则折射出这个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04 每一位“大先生”,都是时代的精神丰碑 楷模的意义,不仅在于专业的引领,更在于时代精神的指引。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为“大先生”的教师楷模,必须从10年、10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宽度,我们才能比较清晰测量出他们的精神脊梁的“高度”。但他们对我们时代传递的正能量是可见的、巨大的,他们对广大教师如何追求优秀、卓越乃至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过好人生,都具有良好的启发、激励作用。 要过上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要把庸常的生活升华为散发光辉的人生,则必然要自觉超越个人的小欢喜,把个体的生命、职业的尊严与脚下的大地融为一体。这是教师楷模们给我们的第一启示。 献礼第35个教师节的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金句”很多,比如“我们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只要心存山上的学生,就有上山的路”,那个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精神世界、提供精神支撑的支老师,令人无限敬仰。她的原型就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36年前,支老师站上讲台的第一天,就笃定一个理想:做一棵大树,守望这片山区,教好每一个孩子。1987年,汪金权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蜚声全国的黄冈中学任教。可只工作了一年,他却主动申请调回老家——条件更差的蕲春四中任教。 支月英老师 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一选择?因为想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过上安逸的小日子,而是为更多的孩子带去希望,为脚下的大地增添春色。所以,有人觉得山村清贫、寂寞,可支月英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宝马”,但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乡村“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更重要的是,她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山村孩子的命运。汪金权老师说:“我也曾困惑过,彷徨过,然而,我最终想明白了,我到底图什么,那就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的学生们,我的父老乡亲。” 人生无处不抉择。人活一辈子的意义大小、价值高低,决定于人生几个关键性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把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人生第一选择,其人生就“重于泰山”。这是教师楷模给我们的第二启示。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市挤,乡村弱”是教育的一大困境。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教师尤其是一些好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国家对乡村教育给予大力支持,一些地方乡村教师待遇甚至高于城镇,但要做到在乡村安心教书、静心教书,目前仍需要教师个体多方面的付出和高尚的人生追求。一个个教师楷模、几百万教师,以崇高的精神,默默坚守乡村,托起共和国教育的底部。 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哈里哈乡莫里莫幼儿园教师李广,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担任本村民办教师的他,一干就是38年。期间虽然转为公办教师,又由普通教师到校点负责人,但他依然扎根山村。……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连渠乡汉渠学校教师杨再明,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不少城市学校向抛出了橄榄枝。但这个回族教师总是婉拒:“汉渠是我的家乡,汉渠学校也是我的母校,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应该反哺民族同胞的地方。”他心中有一个朴素的信念:“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时代楷模陈立群,从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没有像其他名校长一样到高额年薪的民办学校任职,而是毅然投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支教,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坚持从扶志开始扶贫,用实际行动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国家有需要,就有楷模教师的身影。来自于脚下的土地,回报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这样他们才心安。这是一种何等朴素自然而又伟大的感恩! 这种情感的升华,就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基因,更是一代又一代教师的鲜明品格。“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自觉把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崇高使命,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大先生”,人生才可能熠熠生辉。这是教师楷模给我们的第三启示。 黄大年当年高考成绩优异,本可以上清华北大,但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农林水地矿油,当时是最艰苦的专业。” 为什么他做这个决定?“为国家找矿”!后来他求学国外,学业有成,在国外过着安逸的生活。他却坚持要回到祖国奋斗。2009年底,黄大年终于达成心愿,成为吉林大学教授。当时国内媒体用“毅然回国”来形容他,对此黄大年“有意见”:“我是这片土地哺育出来的炎黄之子,能够越洋求学获得他山之石仅是偶然,回归故里才是必然,而非毅然。” 驰名海内外的“中国之莺”、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 60多年的教书生涯,把一个又一个学生送上国际舞台,创造了中国歌剧艺术的辉煌时代。想当年首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30岁的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世界歌剧之门纷纷向她敞开,她却决定回国。“出来的时候,我父亲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第二句是学好了要替中国争气,一定要回来。” 上海市宋庆龄学校校长、宋庆龄幼儿园名誉园长封莉容,践行“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创办世界一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宋庆龄教育事业…… 周小燕教授 正是无数个黄大年、周小燕、封莉容们,还有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原教师李芳,“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李保国以及众多特岗教师这些优秀人民教师群体,他们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坚定地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为中华之强大而教”,是教师楷模发出的时代强音! 每个人的肉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人民教师之所以伟大,教育人生之所以光辉,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生命融入到了脚下的大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灿烂的中华文化精神共同体中。 一代又一代教师楷模,为时代树立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为我们指引了过上有意义生活的方向! 本文总策划 | 陈志伟 执行策划 | 余慧娟 撰稿 | 第1部分:程路;第2部分:李帆;第3部分:施久铭;第4部分:赖配根 资料搜集 | 魏倩、程路、陈刚 陈老师 ChenLaoShi.com.cn 推介.cn: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今年是第10届,每年推出10位。 今2019年的10名获奖者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6人;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乡村教师2人、少数民族3人。 具体名单包括: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9-09-10 15:40:41 百余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分析报告:他们为什么优秀? https://www.toutiao.com/a673494354947054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