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第29届书博会 - 名录 - 爱扫码·i3m.cn:3hhh.cn/11340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11340 搜一搜.cn/1134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345回复:0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11340
·搜一搜.cn/亮相第29届书博会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07-27 15:11
社论:全民阅读 共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邓康延将携新书《歌词独白》亮相第29届书博会
作家陈彦每写完一部作品 都要进行很久的阅读补充
《潜伏》原著作者龙一龙一:通过书博会把西安的文化传递给全世界
马慧聪《浮生》获中国长诗奖
网络阅读量逾40万 李晶长篇小说《你是谁》出版
肖克凡:选择西安举办书博会是再恰当不过的事
马全和:读书构建最美家风
美术家刘永杰: 读书开启智慧 读书洗涤心灵
青年收藏家崔文川:读书要有选择性

社论:全民阅读 共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七月的西安,榴花似火,生机盎然。今天,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此精彩启帷,让这座“2018中国书店之都”彰显出书香馥郁润万家的非凡风采。我们对盛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书山有路,最是书香能致远。本届书博会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充分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彰显陕西丰富的文化特色,是一场阅读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盛会。70年创新发展,中国出版业筚路蓝缕、乘风扬帆,以图文音像等各种介质记录着伟大祖国的铿锵步履,持续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砖加瓦、储能续航。作为我国文化领域最早设立的博览会之一,书博会自1980年举办至今,已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和全民阅读推广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盛会,对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全民阅读浓郁氛围,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了很大贡献。


    书市火爆,知识是最大的财富。1998年10月9日,第9届全国书市在西安开幕,千年古都高朋汇聚、书商云集,聚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诸多热点话题。今天书博会再次莅临古都,是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之城”的高度肯定,是我们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建设丝路文化高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也将是充分彰显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气质的重要机遇。

    书博会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之一。本届书博会,大力弘扬丝路精神,专门设置的丝绸之路展区和精心定制的西安丝路国际书店论坛等,必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建出版交流、民心相通的全新平台。主会场1210家参展单位、3245个展位、6.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502场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足显西安魅力;面向社会公开免费发放公益性惠民购书券80000张,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最大程度便民、利民、惠民,饱含西安诚意;用创新和科技元素聚焦主题、引领风尚,出版业项目对接和投资洽谈新平台的全新打造,项目投资集中签约的首次开展,彰显西安创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新时代新阅读,相信第29届书博会将迸发无尽思想火花,描绘出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预祝盛会圆满成功!
社论:全民阅读 共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邓康延将携新书《歌词独白》亮相第29届书博会

 7月28日下午,著名媒体人、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携新书《歌词独白》现身古城,为本届书博会助阵,并与读者互动,分享创作故事。

    《歌词独白》是一本歌词集,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创作的一百余首作品,该书在形式上首次采用二维码联动音频、视频,读者可以边读边听。此次收录的作品有《日出》《大秦帝国》《锦衣卫》《金陵秘事》等影视歌曲,纪录片《先生》《黄埔》《布衣中国》《盗火者》等,这些歌词随着蔡琴、廖昌永、何沐阳、黑鸭子等知名歌手的演唱而被广泛传唱,歌词包含对故乡西安的缅怀之情。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思乡、即景、慕远之作。正如作者所言:凡事走过,当有歌吟。

    “如果说汉字是我的祖国,唐诗就是我的故乡。我生长在唐代古长安的西安,没见过李白杜甫白居易,但长久沉浸于长安一片月的绝句余晖,登上好似方块汉字垒起的城墙,时常远眺。”作者在该书自序中表述:“这本集子尚具独到之处,有些歌词已结缘音乐,融为歌声,并连缀纪录片影视剧的影像和图照,借助网络工具,文本可以响动入云。所以,《歌词独白》=歌词+歌唱+MV视频+影视海报,堪称一本可看、可听、可视频的书。”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在该书的序中这样评价:读这本歌词集,我同样感受了康延的淳厚和豪放。“播下了风花雪月,长出了爱恨情仇”,“慨然一声叹,四海本无疆”,“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城市主题歌的这句歌词耳熟能详,原来也是出自康延笔下,西北人的豪放霎时转化成了深圳人的开放。然而,“看看看—千秋故事,百般热闹,空悬了一轮冷月。”终归脱不了悲凉的调子。纵使相信“没有留不住的历史,没有挡得住的未来”,先生一定会回来,在这信心里面,我觉得仍是惆怅的意味居多。合上这本书,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感想:康延有一颗火热的心,所以唱出了苍凉的歌。

    邓康延,生长于西安。 1992年南下深圳,曾任《深圳青年》策划总监、《凤凰周刊》主编,现为深圳国民纪录影视公司董事长、深圳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著作《远方不远》《常常感动》《老照片新观察》《老课本新阅读》等;制作纪录片《寻找少校》《发现少校》《深圳民间记忆》《先生》《盗火者》《民间》《老课本讲故事》《黄埔》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文武民国》纪录片暨展览系列辐射两岸三地,其中《先生回来》巡展于在深圳、北京、南京、杭州、台北、成都、西安等地,促动民国文化热潮。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世湘 实习生 李煜




作家陈彦每写完一部作品 都要进行很久的阅读补充

陈彦 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熟悉陈彦,是因为他的戏剧作品,作为剧作家,他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其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作为长篇小说作家,他的《装台》《主角》等感动了无数读者,先后摘获了“2015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第一名、“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第三届施耐庵长篇小说奖”。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又是怎样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从连环画开始,爱上阅读

 和同龄人一样,在喜欢上阅读的时候,却没有多少可读的书,陈彦说:“都是从连环画开始,那时连环画特别多,家家好像都有几本,相互借来看。我家有一个木箱,里面的书都被翻得皮瓤分离,一个个都像‘花卷儿’似的。”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阅读种类的增多,连环画却好像少了。陈彦说自己的小说《装台》推出连环画本后,很多人都感到稀奇,因为做连环画太费事了,《装台》连环画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画家画的,画了整整两年,才画了不到一百幅图。陈彦很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少年儿童虽然沉浸在读图时代里,但如今的图片,与我们那个时代的连环画,似乎还是差了许多绘画艺术上的精致与创造。”他说自己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是从连环画开始,然后才找来原著慢慢啃读,因为那时看书生字太多,字典也被翻成“花卷儿”了。

 陈彦直言自己不喜欢读旧书,因为他有在书上批阅与划杠杠的习惯,“我读过的书,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买不到的书,是采用复印的办法。这种复印本我有好多。那时复印一册300多页的书,得给复印部掏不少钱。我印象很深的是,过去端履门有好多书店,那里离我家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有时能去逛大半天,最后捆几捆书回来。可惜的是,后来只剩一家了。”

 飞机误点,自己会偷着乐

 年少时爱上阅读,这个好习惯他也坚持了很多年。陈彦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看的是四卷本,看得放不下。那时我还不到17岁。近年常看到一些评论对这本书的不屑,说是二流小说,我不能认同,我至今仍记得书中好多情节。这本书写了一个人的奋斗与忧伤,奋起与沉寂。从少年到老年,起起伏伏,升升降降,或冲锋不止,或自我放逐。我相信对多数人都有一种生命代入感。这本书很好读,不刻意于小说写法的技巧展示。去年我又拿出来翻了翻,觉得仍是一部大书,不仅架子拉得大,内容也丰富博大,了不得,我相信这对青年人是极有好处的一本书。”

 由于要在书上批注,陈彦至今依然坚持读纸质书,“所谓电子读物,大多是手机上朋友们发的好文章,会有一些碎片化的阅读,但时间不宜太长,眼睛受不了。”他说自己阅读量至今还是比较大,“现在出差比较多,其实机场、飞机、高铁上,都是最好的阅读场所。飞机爱误点,有时甚至当天还不能起飞,得在附近宾馆临时住一晚,刚好把一本书读完,还有点偷着乐的意思。有时飞行两小时,一个章节看不完,还希望它多飞一会儿。要说看书的具体时间,平均下来,一天绝对不会低于两小时。就这还积压着一批好书没来得及读。我给它们排着一个队,并且这个队越来越长。因为你读一本,就可能发现、勾引出两本来,所以好书总是源源不断地走进自己欲读的队伍。”

 不是阅读者,不能成写作者

 读书和写作相辅相成,这几乎是每位作家的共识。陈彦说:“如果我不是一个阅读者,就肯定不能成为一个写作者。不大量阅读的人,我不知道他怎么去写作。”他说自己每写完一部作品,都会进行很长时间的阅读补充,要不然,就觉得写作没有底气,很空很空。因为写作需要很宽阔的涉猎范围,要尽量延伸到文学戏剧以外的很多领域。“比如看似在看二战历史,却从那里面看到了更加复杂多变的人性因素对世界命运的操控与影响;比如看人类对动植物驯化的历史,就能掌握不同人种、不同文明演进的钥匙。总之,为写作技巧而阅读的阅读,对于写作是有些靠不住的。尽管很多阅读跟你要写的东西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但那种视域会让你产生写作的轻松感。”

 所以陈彦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只要阅读,就有好书源源不断地涌现在你眼前。多数时候,应该是广泛涉猎。读书是一种平衡,读书的多样性、丰富性,自身就产生一种平衡效应。如果中外数千年的文化自身没有这种平衡能力,现代社会秩序与文明就建构不起来。阅读量再大,如果过于单一偏颇,也是于心无补、甚至有害的。”

 记者张静 实习生袁嘉欣

 编辑:邴璞

龙一:通过书博会把西安的文化传递给全世界
著名作家龙一

    著名作家、热播剧《潜伏》原著作者龙一,应邀来西安参加书博会重点活动之一的“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26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龙一表示,尽管来西安的次数不多,但他对西安却有着很深的感情。龙一喜欢西安,因为写作,他专门画了一幅唐长安城的地图,在龙一看来,西安这座城市对他来讲意义非同一般,他的作品中有差不多十部是跟唐长安城和唐朝历史有关的。
    龙一告诉记者:“ 我以前来过西安两次,主要是看碑林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这座城市对我来讲,尽管我是坐飞机来的,但我依然认为自己来的是唐朝的长安。我在写小说之前,是研究古代生活史的,后来开始创作后,第一部分创作就是与唐代有关的历史小说,很多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就在唐长安城。我当时写与唐长安城有关的小说时,我给自己画了一幅唐长安城的地图,因为我觉得长安城108坊画在地图上之后,书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人物才不会迷路,故事逻辑性和人的行为才有根有据。要算下来的话,我创作的作品中,大概有十个是与唐代有关的历史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生活化的唐长安城,因此我把唐代历史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同时把我对唐代的研究成果放在小说中,使得小说更加有趣。我记得第一次来西安,那时的城墙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没找到朱雀大街。这次来我发现西安的发展变化特别大,希望有机会多看看。”
    龙一表示:“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对西安这座城市来讲是标志性的。到西安来后,自然就想到了唐朝。对我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是《唐两京城坊考》,当时购买的时候可能只印了1000多本,曾有段时间找不到以为丢了,我当时几乎要疯掉了,那本书对我太重要了。这次书博会,我相信会有很多关于西安自己的书籍,也会有与汉唐长安城、或者整个关中地区的文化相关的书籍,希望书博会的成功举办,让各地参展客商更加了解西安,了解陕西,同时把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带到全国和全世界。”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雷县鸿 高瑞

《潜伏》原著作者龙一:通过书博会把西安的文化传递给全世界


马慧聪《浮生》获中国长诗奖
  本报讯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静 实习生袁嘉欣) 近日,第四届中国长诗奖颁奖典礼在广东佛山市举行。陕西青年诗人、省青年文学协会主席马慧聪作品《浮生》榜上有名。

    本届中国长诗奖由广东佛山市文联、佛山市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刊》原主编叶延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程维,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张况等出席颁奖会。

    会上,本届长诗奖评委会副主任梁平代表主办方宣读了获奖名单。《诗刊》主编李少君、旅日著名诗人田原、北京大学教授臧棣、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克红、黑龙江诗人冯晏、上海诗人张春华、浙江诗人卢文丽等七人斩获本届长诗奖“最佳成就奖”;赵晓梦、赵智(冰峰)、周瑟瑟、梅尔、王童、马丽、王桂林等七位诗人荣获“最佳文本奖”;李桥航、马晓康、马慧聪、宝兰、冰虹、冬箫、张元等七位诗人荣获“最佳新锐奖”。据悉,马慧聪此次获奖长诗《浮生》选自诗集《人模树样》,该书入选第33届“青春诗会诗丛”。


网络阅读量逾40万 李晶长篇小说《你是谁》出版


肖克凡:选择西安举办书博会是再恰当不过的事

著名作家肖克凡

    著名作家肖克凡此次来西安,是应邀参加本届书博会重点活动之一的“丝绸之路文化行”。2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肖克凡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故事,以及他和西安这座历史古城的情缘。在谈及全民阅读时,肖克凡建议读者还是要多读历史书,同时也读包括科技在内的处于时代发展前沿的书籍,通过读书不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生活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肖克凡说,参加第29届书博会是他第二次来西安,“第一次是当时去延安参加活动,返程时在西安住了几天。在我看来,中国没有第二个西安,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提起西安,人们便会想起敞开胸怀开放包容的盛世汉唐时代,再比如达到顶峰的唐诗,凿空西域的张骞等等,很多历史上的辉煌事件,都能和西安产生关联,可以说西安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城市。”

    谈及本届书博会,肖克凡表示:“此次来书博会,是参加‘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以前我也参加过在重庆、上海和天津等地的书博会,但在西安举办书博会,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性格,西安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而图书本身跟历史文化又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我看来,选择在西安这座城市举办书博会,是再恰当不过的事情了。西安既有历史积淀,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有文化大发展繁荣的展示,即便我本人尚未投身到书博会的具体活动当中,但我有着基本的感受和判断,因为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以及它厚重的性格,这届书博会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如何更好的推动全民阅读?肖克凡认为,星星跟着月亮走。在推动全民阅读时,还是要形成一种文化引导,“对于普通市民普通读者,我们的政府还是应不断的加以宣传和文化引导,让全民阅读成为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渗透到现实生活的细节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在餐馆设图书角,这其实就是给市民和读者一个暗示:虽然这里是餐饮店,但却有图书角,有书籍可以阅读。摆放的图书不仅有陕西籍作家的著作,也可以摆放一些新的应当介绍给读者的图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应当使全民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的工作。随着电子阅读物的兴起,有人可能会说今后纸质书会渐渐变少或日渐消亡,纸质书可能会少,但我觉得,读纸质书仍将被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线装书我认为一定会复苏。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年除夕夜,我那时还很年轻,跟几个朋友去一家饭馆吃饭。我看到一位女士穿着一件呢子大衣,拿着一本线装唐诗在读,她点了一餐一饭,在等餐等饭时静静的低头看书,这个镜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画面啊。电子书的兴起,年轻人喜欢在线阅读无可厚非,但纸质书是不会消亡的。这就好比看好莱坞电影的观众大有人在,但看芭蕾舞的人却也不少。在我们国内,有些经典话剧演出也是一票来求。所以我觉得线装书、手工装订的纸质书很大程度上还会一直存在下去。我认为,就人的精神生活而言,书籍就是空气。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吸收营养,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肖克凡建议:“要多读历史书和处于时代发展前沿的书籍。这两类书籍好比一新一旧的两极,历史是故纸,貌似没用,但从中我们能获取很多我们祖先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将让我们的生活工作获益无穷;新的、包括科技前沿的书籍,则可以拓展思维,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所以有些时代前沿的书可以不懂,但应该大体知道,使我们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雷县鸿 高瑞


马全和:读书构建最美家风
  提到家风,我便想起曾在山西常家大院旅游时的一副对联来,“爱鸟多栽树,惜子常读书。”实际上,你要是喜欢鸟的话,你就要多栽树,鸟便自然来;你要是心疼子女的话,你就要常读书,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孩子、用书籍的知识影响孩子,孩子自然也就内外兼修,养成一种好习惯。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实际上,忠厚哪里来?不但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心地,更主要的是通过读书增长了见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才能将忠厚举过头顶、写在心间、付诸实践。因此说,读书与家风成正相关,读的书越多,家风也越好。若把家风比作一条船。那么,家风就是船下面的水,水涨方可船高。倘若在构建家风道路上,忽视了读书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势必走的是一条错误路径。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便是家庭的根。那么,读书则是家风的“灵魂”。众所周知,无知是家风的“大敌”,“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多的人,能够从历史与他人的“亡羊”事件补自己之“牢”,并博采众长,犹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各种利益和矛盾中进退自如,打造良好的家风,使家庭中人才辈出。

    古人云:“欲治其国,必先齐家;欲齐其家,必先修身。”那么,如何修身呢?当从读书开始,对标先进、传承家风,以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不断改善。家庭和美、夫妻和睦、孝亲爱老、勤俭持家、诚信友善、爱家爱国、吃苦耐劳、文明礼貌、与人为善、懂得感恩的品质,给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以指引着我们对“恶”防微杜渐,对“善”积极作为,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读书探索中为家风注入时代内涵。

    著名作家梁晓声谈得通俗,打造“书香社会”,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古代先贤更是说得透彻: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也许能逞一时之威却无法长久,迟早要败家的。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家风与读书是一组命运“共同体”。

    生命里有读书才可以闯天下。拥有读书与优良家风走近,拥有优良家风与奋发图强走近,拥有奋发图强与家庭壮大、后继有人走近。手不释卷、畅游网络,紧跟时代的节拍,握牢读书这个富民强国的有力“利器”,家庭成员人人努力拼搏、个个执着追求,便构成了最美的家风。


美术家刘永杰: 读书开启智慧 读书洗涤心灵

刘永杰

本报讯 在美术家刘永杰的家中,沙发上、茶几上、书架上、画案上摆满了一摞摞古典文学、中外哲学、艺术美学的书籍,让整个房间都散发出淡雅的书香,主人公对书的喜爱可见一斑。

接受采访时,刘永杰正在聚精会神研读的是被后世誉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刘永杰表示:“之所以反复地精读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旦脱离了理论的支撑,就像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是无法长久的。而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正确的审美标准潜移默化地指导帮助,否则就会坠入俗流。”

在采访中,刘永杰分享了他的读书故事。1950年刘永杰出生于长安郭杜一户普通农家。由于贪玩怠学,导致小升初考试受挫,无奈留级,这令刘永杰十分懊悔。随后他知耻后勇,勤奋苦学,次年便被郭杜中学顺利录取。然而,好景不长,刚读完一年,便不能继续读书,导致刘永杰连古文是啥模样都未见到。“所以实际上我当时的学习只到初一就结束了,”刘永杰苦笑道。离开学校的日子里,刘永杰好似一叶孤单的小舟,被重重包围在从未有过的失落与空虚中,唯有读书,才可化解胸中的苦闷,点亮求知的心灯。于是,刘永杰将一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林海雪原》《红岩》等文学书籍或连环画上,甚至连《电工基础》《发动机原理》《扩音机维修》《放映机维修》等行业内部发行的小册子也阅读得津津有味。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返乡做农民还是在工厂和水库做工,抑或在县电影放映队任放映员,读书始终是他在繁重的劳动之余最快乐的事情。只有初中一年级的知识结构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陪伴下不断获得补充,沉闷的生活因阅读的介入而逐渐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书山通天地,学海藏古今。阅读成为刘永杰精神生活的支柱。在书海里,他阅古、读今、察人、观己,人生理想的目标越来越明晰,那就是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他更清楚,这个目标对于只具有初一文化程度的自己而言,是多么遥不可及,而读书便是迈向理想殿堂的阶梯。多少个孤寂的日夜,他都是与几本少得可怜的美术小册、连环画册为伴,在完成相关绘画任务时,将在学校美术组和县文化馆业余美术训练班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寒窗苦读让刘永杰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陕西省艺术学院破格录取(时年23岁,超龄)。

开始了梦寐以求的专业学画之路后,阅读条件有了好转,刘永杰愈发如饥似渴地进行知识储备,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阅读了《中国文化史》《中国美术史论画论类编》《中国美术史论画论汇编》《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等大量美学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亦精心阅读,文化基础、思想认识和审美追求不断提升。他根据作家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杏黄时节》创作的同名连环画,以其不俗的艺术水准很快被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延安画刊》发表,学生作品荣登全国公开发行专业期刊,给刘永杰莫大鼓励,也让他进一步认识到读书的力量。与书籍结伴同行,刘永杰向理想的殿堂一步步迈进,从昔日那个青涩稚嫩的追梦青年,成长为知名全国的画家。

“学然后知不足”。7年前从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岗位上光荣退休后,博览群书仍是刘永杰雷打不动的日课,他说:“读书开启智慧,读书洗涤心灵,就像窗户上的灰尘,若不经常擦拭,又怎能较客观地认识世界、观知他人、看清自己呢?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淡视、或缺,唯有读书不可舍弃。” (通讯员 赵刚 记者 雷县鸿 文/图)

青年收藏家崔文川:读书要有选择性

 “一个人能养成长期的良好读书习惯,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和借鉴。”既是读书人,也是爱书人的青年收藏家崔文川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读的书多了,人的知识和境界会大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会完全不一样。”
    在崔文川看来,读书可以分几种类型。“学生时代的读书,更多是为了求知,各种科都是有训练思想和语言的目标,有些书未免枯燥,但这是为增长知识,努力学习而读书。走入社会后的读书,有的是实用为目的,有的是兴趣为目的,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消遣,只要开卷有益,这都是好事情。”关于读书的的经验,他介绍说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参考。“比如宋代的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梁启超先生讲三读,读书第一遍为鸟瞰,这是粗读;第二遍有价值的要进行解剖,这是细读;第三遍为会通,这是精读。钱穆先生把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崔文川自幼喜欢读书,又做编辑多年。出过书,也编过不少书,自己也收藏很多书。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表示:“谈不上特殊的经验,只是有些心得。我读书不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但也不轻易反驳作者的观点。有些师友送的书,不大对我胃口的浅尝即可,有一些只是浅读,只有少数书是细心品味。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精读,读时要全神贯注,读书要有选择性。”

    崔文川给记者讲了一件事情。“有一年我去成都拜访流沙河先生,与先生散漫的聊天,聊到读书这个话题。先生讲,读书就是断句,能断正确就说明书读懂了,还有就是读书一定要读书声来,这样不会的字也就读不出来,你需要查查字典认识这个字,这才是读书。他指的是读未断过句的古书,在这上面要下一番功夫。其实现在也一样,我常和朋友们讲读书与看书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研学中国的古典文化,不仅要读还要抄写,俗话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书也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我认为真正的读书人是手不释卷,但这不是为了学问,是将书当作了朋友,将读书当作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快乐事情。”

    时隔多年后,全国书博会又在西安举办,崔文川说自己一定会去逛会。“特别是好友寇研的新书《上官婉儿和她的大唐》也会在书博会上首发,值得期待。因为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西安的热度持续攀升。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西安。中州古籍出版社这次推出的才女书系中就有上官婉儿、鱼玄机、薛涛三本唐代才女的传记,也算是对古长安的一种回顾,对类似这样的好书我也很期待。”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世湘 实习生 李煜

  •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