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侄女口述:张学良很多事都没踩到点上 - 忆旧 - 爱扫码·i3m.cn:3hhh.cn/1010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1010 搜一搜.cn/1010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阅读:1159回复:4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1010
·搜一搜.cn/少帅侄女口述:张学良很多事都没踩到点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1-27 09:41
双十即十月十日。是双十节、世界精神卫生日及世界居室卫生日、
 双十节: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诞生日,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
 世界居室卫生日:
 10月10日是世界居室卫生日,旨在引起人们对室内卫生环境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国国内一项调查,中国城市居民每天在室内的时间将近22个小时,室内环境如何至关重要。

少帅侄女口述:张学良很多事都没踩到点上
大型民国权谋历史剧《少帅》正在每晚19:30的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热播。这部由国宝级导演张黎执导,文章、李雪健、宋佳、郭虹等倾情加盟的史诗巨制,日前已播出过半,收视与口碑持续攀升。剧中,郭虹饰演了张作霖的二夫人、张学良的二妈妈,不仅颇具书香气息,为人也和蔼慈善,深受帅府上下敬重。



《少帅》
张学良晚年的5张生活照片

1975年与儿子张闾琳、孙子张居仰合影;
    
 1970年冬,游览野柳地质公园;
    
    1975年全家福。
    
    1975年在打扫家中院落;
    
    1988年吃新年晚饭
    5张生活照片时间跨度从1970年到1988年,包括张学良全家福、与儿子孙子合影、新年晚饭的场景等
    热气腾腾的铜火锅、涮大白菜、大米饭……这是一顿再平常不过的东北家宴。但当这些摆上张学良将军的餐桌,似乎又有些不同寻常。一张摄于1988年的老照片上,展示的是张学良老人1988年的新年晚饭。虽然客居他乡多年,张学良还保持着地道的东北口味,看着照片,亲切感顿时扑面而来。2011年5月31日,在东北大学举行的纪念张学良老校长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首次公开了张学良晚年5张生活照片。
    2011年6月3日是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周年,东北大学举行座谈会,就是为了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和爱国情怀。通过这几张老照片我们发现,晚年的张学良生活简单自然,平凡得就像我们隔壁的一位普通东北老人。
    座谈会上,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将军夫人谢雪萍女士来了,张学思将军的儿子张仲群先生来了,张学良好友阎宝航的女儿阎明光来了,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来了……这些张将军的亲朋故友从不同角度追忆了张学良生前的功绩,他们的发言一下又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国家民族命运面临转折的年代。记者 张膺浩


侄女口述:张学良很多事都没踩到点上

张闾蘅是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在香港经商。由于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1967年以后,张闾蘅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张学良最亲密的家人。直到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去世,张闾衡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见证了这位传奇将军的后半生。

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张闾蘅在北京接受著者采访。“他是一个喜剧人物,却活在悲剧里面”,在张闾蘅眼里,大伯张学良性格活泼,但一生坎坷,在没有自由的日子里以苦为乐。

他们宛如生活在“鸟笼”中

大伯是张家的长子,与我父亲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年龄悬殊甚大。大伯带兵打仗时,我父亲还是一个嬉戏打闹的顽童。我的奶奶是东北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寿夫人本名寿懿,是清朝黑龙江将军寿山的女儿。

我们一家原先住在天津,1948年才搬到台湾,我当时才8岁,不明白为何搬到台湾。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搬到台湾后,我们一家成为大伯、大妈最为亲近的人。

我第一次将大伯、大妈的模样凝刻在记忆中,是我上高中时,隔着大玻璃窗看清了大伯的模样:个头不太高,有些发福,头发灰白,几乎掉光了。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英俊少帅”的样子。

高中毕业后,我到美国留学。1965年回台北省亲,在家里再次见到了大伯、大妈。听家人说,大伯、大妈从幽禁的新竹搬到台北了,在北投复兴岗建房,到台北市区时总会来家里坐坐,每星期起码有三到五次。与过去在新竹山区的幽禁生活相比,大伯、大妈这时稍许自由些了。他们家里没有别的亲人,除了一位跟随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吴妈,其余“服侍”的人,都是派来的看守特务。

每次到我家来,他们总要弄出很大的“动静”。一群时刻跟随的特务先进家里转一圈,看没有陌生人后,便在门外警戒,有时甚至坐在屋里,面无表情地听我们家人聊天。

大伯的自由活动区域只有200米,且只限于白天,黄昏以后便不能走出屋门。负责监视大伯的刘乙光有规定:执行内部警戒任务的特务,白天须站在张学良住房十丈左右的位置,晚上则移至寝室窗外和门口;外围宪兵白天在远处站岗,夜晚则移到特务们白天所站的位置放哨。在特务的警戒范围外,宪兵连的士兵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彼此相望,形成一个包围圈。

大伯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被人监视的生活,他很坦然,依旧与我们家人大摆“龙门阵”,聊到高兴时,笑声朗朗。或者拉我们一同去下馆子,边吃边聊。我就是从那时起,才真正认识了我这位“鼎鼎有名”的大伯,我与大伯的感情,也是在这段时间的交往中,在听他的讲述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大伯的言语不失机敏活泼,有一次他请客,席上有好几位中年太太,这些太太都是平常陪他打牌的牌友。期间有人说:“大爷,这一屋子的美女陪你吃饭,您多幸福呀。”大伯马上笑着回答:“嗯,你们都是美女,那丑人都到哪里去了?”在场的人都笑得不亦乐乎。

大妈话不多,眼神中总有一丝淡淡忧郁。她很少向外人提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大妈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我们聊天时她如果插进来,就是宣传她的基督教。有时大伯也不耐烦地打断她:“行了,我们在聊天呢!”但大妈是绝对的贤妻,对大伯的饮食起居照顾得非常好,他的生活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他们大都与奶奶、妈妈交谈,我在旁边听着,大伯会不时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亲情与关爱。大伯、大妈身边没有别的亲人,他们的子女均远在美国,只能靠书信来往。张闾琳是大伯大妈唯一的儿子,1930年11月28日出生于天津。1940年由大妈安排,送往美国旧金山大伯好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代为抚养。1956年,张闾琳第一次到台湾,去高雄探望仍被囚禁中的父母亲,但是他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与大伯之间的交流很不方便。

正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寂寞与思念,我们想为他做点事,我与妹妹闾芝的生活都改变了。妹妹先是成了大伯、大妈的大“管家”,而后提前“退休”,陪伴他们。

与内地互通信息

1967年,我毕业后回到台湾,有更多的机会和大伯接触了。我们在台湾的亲人,大大小小好几十口人,聚在一起,真是不一般的热闹。

从大伯平时的言谈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家人、家乡、国家、民族的挚爱,谈起这些话题时,他兴奋不已、神采飞扬,有时说着说着,黯然神殇,音落神凝。他喜欢讲述东北的往事,大伯的讲述唤醒了我童年时在天津馋吃冰花的记忆。海峡那边是我们的老家!我忽然想回老家看看,回祖国去看看。

一方面因为好奇,一方面也想替大伯来看看,1979年,我从香港乘火车去了广州。这是我1948年离开天津后,第一次返回内地。我在广州东方宾馆住了2天,回到香港后,急不可待地飞往台湾,想把内地的见闻告诉大伯。还没等我开口,大伯悄悄先问了一句:“你回大陆了?”吓了我一跳!我进内地没告诉任何人,大伯怎么会知道呢?后来大伯告诉我,当局对进出内地的人是密切“关注”的,那些“跟班”已知情况,要大伯找我核实。大伯告诉他们,要问你们自己去问!但除了大伯,始终也没人找过我,他们知道问也白问。

张学良晚年5张生活照首次公开
http://neunews.neu.edu.cn/campus/news/2011-06/01-1628442844.html
侄女口述:张学良很多事都没踩到点上   (2016-01-26 10:27:08)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de65f0102vzll.html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 3hhh.cn/1010#991
【剧情与你相关】养不养五万兵与东北大学什么关系?
少帅 > 剧情


张学良教育基金 www.chlef.org
  • 喜欢0 评分0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沙发#
    发布于:2016-01-27 09:41
    此后,我多次往返大陆,大伯说过的一些地方,我都会去看看、听听。张家几十年来没有人去老家给爷爷张作霖上坟烧香。大伯嘱咐我给爷爷上坟,老是说,你有机会就到这个地方去一下,到那个人那去一下……

    我按大伯的意思去做,无形中变成大伯与他部属之间的“联络员”,也成为自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尤其是1949年海峡两岸隔绝之后,大伯与祖国内地可以互通信息的唯一渠道。

    1982年,我在北京见到了杨虎城之子杨拯民,他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热情款待了我,介绍我认识一些大伯的熟人,我也告之大伯的情况。回台湾后,我向大伯转达了他们的问候。大伯很高兴!他悄悄告诉我:再回内地,可以找两个人,一位是吕正操;一位是万毅。这两位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

    1984年6月,我从香港来北京洽谈商务,在杨拯民的介绍下,特意登门探望了吕正操。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我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这个人怎么那么像我大伯!我也按东北人习俗,像在家里喊大伯一样喊他“大爷”。得知大伯近况后,吕正操十分高兴,在我回港前夕,特意托我给大伯带去一副健身球和上好的新茶,表达祝福和挂念之情。

    见到万毅时更感人,他两眼其实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就拉着我的手,我知道他更是想传递对大伯的感情。回到台湾后,我把会面情况仔细汇报给大伯,看得出他听了很难过,但他一直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感情。

    1987年初,我再次来京,带来了大伯赠给吕正操的诗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摘引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句子。吕正操也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篇中摘出几句,略加改动,集成一诗回赠给大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末句将原诗“良辰讵可待”的“讵”改成“知”,他希望大伯振奋精神。



    5册已停刊70余年的《湖社月刊》合订本。其上载有张学良将军在1931年“9·18”之前为月刊的题字及延师教其子女学画的有关画作。

    月刊的纸张已经发黄变旧,但仍完整无缺。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四个子女尚在幼齿之年,便全部被送至当时响极一时的集结了大量画坛名士的“湖社”学习国画,“湖社”所出月刊上刊载了大量“张副司令之男女公子”的习作,并予以了高度评价。

    阔别54年后的见面

    我有一种使命感来安排吕正操与张学良在美国的会面。不管他与部下隔了多少年,也要让他们能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

    1991年3月10日,失去自由达半个多世纪的大伯和大妈,终于离开台湾去美国探亲。5月23日,吕正操及随员多人,飞往美国看望张学良。

    1991年5月29日上午,他们在纽约相会。在曼哈顿公园大道的一栋公寓里,在分离了整整54年后,两个耄耋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见面那天,我陪着吕正操乘电梯,电梯门一开,我吓了一跳,平时很少穿得那么正式的大伯,那天西装笔挺站在门口迎接他们。吕正操仍按以前的习惯喊大伯为“老校长”。大伯和吕正操是同乡,在东北讲武堂时也是吕正操的老师。在东北军时,吕正操曾在大伯身边和属下工作了10余年。

    见面的日子是吕正操选的,之前我还奇怪,为什么吕正操一定要选在那天?待两人见面后我才明白,他说,校长,到今天我跟你隔了54年5个月零4天没有见。吕正操从北京带来一整套大伯爱听的《中国京剧大全》录音带和大陆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耿其昌夫妇新录制的京剧带;当年新采制的碧螺春茶叶;还有一帧国内画家袁熙坤先生为张学良将军赶画的肖像,以及一幅由启功先生手书的贺幛,书录的是大伯的一首小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两个老人谈了很长时间,大伯最想知道吕老是如何打游击战,如何打日本人的。

    6月4日下午,大伯和吕正操又相约详谈一下。我陪同他们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别墅做客。大伯给吕正操带去了一包台湾产的凤梨酥。交谈中,大伯表示,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点力量。他说:“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2009年10月20日,106岁的吕正操去世了,我从国外赶来参加了吕老的追悼会。我心里很难受,虽然我与吕老远隔重洋,但经常与吕老联系。吕老也十分挂念张家,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他这一辈子,很多事情都没踩到点上”

    1994年,大伯、大妈到夏威夷定居。大妈年轻时曾患肺癌,割除了一片肺叶,而大伯在40多岁时患了严重的眼疾,因居在深山中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视力差到看人只是影子,打麻将全靠手感,一耳全聋,一耳微有听力。多年来,大妈就是大伯的眼和耳,但大妈一大声说话,就喘不过气来,非常辛苦,两人以轮椅代步,相依度日。

    大伯在夏威夷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听服侍他的人念报纸,因为听力差,读报的人需要大声念。接下来就是出去兜风,回来吃饭,之后就是午睡时间,醒来再出去兜风;晚饭之后,大约七、八点钟,他准时上床。

    大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到了夏威夷的时候。以前在台湾,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他。我们请他出去吃饭啊、陪他聊天啊,每次出来都有人看着,一般是两辆车,一人开车,另外一人坐在后排一言不发,后面还有一辆车紧跟着。直到大伯到了夏威夷,这双眼睛就没有了,可以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气氛不一样了,一切都过去了。

    大伯喜欢种兰花,满屋子的兰花。他最爱的是“中国兰”,在台北有一个温室花房专门养“中国兰”,其中有些非常昂贵,而且不是每株都能开花,主要是欣赏叶子的形态。有一次,我逗他,“您种了一屋子不能吃的韭菜,也不开花。”大伯回答说:“你真是俗不可耐,只知道吃。”

    大伯喜欢唱京剧,喜欢看明史和圣经,喜欢吃水果,一天吃好几斤,而饭菜则喜欢吃清淡的,很少吃肉。他喜欢热闹,喜欢朋友多,喜欢打麻将……就是喜欢热闹。一个喜欢“撒野”的人给关在笼子里,是什么感受?

    我只有一次见过大伯流眼泪。那是大妈去世了,大伯跟我轻声说:“前几天,她(赵一荻)还好好的,怎么说死就死了呢!你看前几天,我才跟她开玩笑:‘你走了,我就找一个女朋友去’,她就跟我说:‘我做鬼也不放过你!’”

    他说着泪就默默地流下来了。大伯和我们常人不一样。他是做大事的人,能做到“天塌下来当被子盖”。但大妈去世的时候,他很难过,我扶他去做礼拜,他拉着我的手,手都是抖着的。

    大妈去世一年后,2001年,大伯的人生也画上了句号。在大伯最后的日子里,我每日陪伴在侧,大伯虽然身体不适,但依然能讲笑话,思维敏捷。他离开得十分安详。大伯对生活随遇而安,即使病情反复,也从不抱怨。他一生从来不麻烦别人,每一个服侍过他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是一位又听话、又合作、又可爱的老人家。

    大伯临终时没有嘱托,他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也不怕死,可以说是潇洒地离开人间。在许多人的眼中,大伯是风云人物,的确,他的一生始终被人“前呼后拥”着:早年是他众多的部下,晚年是各种访客与媒体,在台湾则是一大群甩都甩不掉的“跟班”……

    西安事变后,大伯被“蒋家政权”囚禁五十多年,他对蒋介石的感情很复杂,但是至死都没有抱怨过。对蒋介石,我只听大伯说过一句:“你爷爷是一个有雄才没大略的人,蒋介石是一个有大略没雄才的人。”

    关于西安事变,大部份史实都已公开了。为了营救蒋介石,蒋夫人当时答应了一些条件,但事后蒋介石没有遵守承诺,蒋夫人为此深感内疚。正因如此,蒋夫人保住了伯父的性命,不致遭遇到与杨虎城将军一样的下场。

    有人说,1985年12月25日,大伯85岁看大陆拍的《西安事变》时,因心情激动没看完就走了。其实,因为患有青光眼,他看《西安事变》基本上是靠听的。看完后他说,那个张学良好像和我不像啊。大伯没有激动,也没有评价。关于大伯的电视剧什么的也很多,我们也看,但是觉得写跑了,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大伯确实是一辈子不过生日,他的生日和爷爷的祭日是同一天。所以,他一直不过生日,但是在1990年,政府为其办了宴,其他的时间他一直不过生日的。

    大伯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爱中国、爱同胞,期望国家早日实现统一。他曾不止一次对我说,要在适当的时候回东北老家去看看,主要是看看亲友,说这事与政治无关,因为他本人早已退出政治,早已脱离政治。他希望人们不要把他回去探亲扫墓的事同政治连在一起。

    大伯走了,他是带着遗憾走的!他这一辈子,很多事情都没踩到点上——少年时想学医救人却从了军;东北沦陷后想亲往前线打仗,却未能走上抗日战场;晚年想回东北看看,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故土,却因诸般因素,终始未能回大陆一趟。

    当他想回大陆时,政治环境不允许;等环境允许了,又因为大妈的病情回不去(他们一直相依为命,不可能撇下大妈一个人回大陆);当我一切都安排好,他可以移居香港时,却又因病去世了。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板凳#
    发布于:2016-01-27 09:54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

     
          张学良捐资100万银元修建的东北大学文学院、法学院大楼,校方为纪念张学良捐款办学的义举,将文学院教学楼命名为汉卿南楼,法学院教学楼命名为汉卿北楼。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从1928年8月起,在北陵校址兴建校长办公楼、教育学院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文法科新校舍、图书馆和西新村教授住宅等。由于张学良的重视、督促,1929年9月,文学院、法学院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南校全部迁入北陵新校舍。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东北大学完成了扩建、合校,建设之速、发展之快令人赞叹。

    广纳贤才
     
             张学良深知教师是办学关键,为使东北大学迅速办成一流大学,他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到东北大学任教。东北大学荟萃了当时众多的国内名家和学者,他们所讲授的科目几乎覆盖了各门专业课程。文法专业阵容颇为壮观: 章士钊主讲《中国政治思想史》、《形式逻辑》,陈天倪、吴贯因主讲《国文》、《中国文学史》,吕思勉主讲《中国历史》,黄侃主讲《文字学》,梁漱溟主讲《哲学》,肖公权、罗文干主讲《行政学》、《行政法》、《国际法》;理工专业也毫不逊色,任教的有梁思成、冯祖荀、范天恭及林徽因、刘仙洲等著名学者,可谓群英荟萃。东北大学还聚集了一批知名博士、教授,如刘风竹、赵鸿翥、曾运乾、唐兰、赵修乾等。根据1929年出版的《东北大学概览》记载,当时东北大学共有教授99名,教授中有博士学位的13人,有硕士学位的30人。一时间,东北大学人才济济,极一时之盛。

    招收女生
     
            在张学良就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前,东北地区没有女子大学。东北地区从中等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只好到关内或国外的高校就读。张学良校长决定,从1928年秋天开始,东北大学各学科均开始招收女学生入学。虽然1928年仅录取50余名女生,只占在校学生的6%,但对于东北大学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

     
    繁荣学术
     
           1927年以前,东北大学学术研究活动偏重教师方面,而学生没有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张学良担任校长以后,学刊编委会经过选举产生,出刊内容丰富多彩,有专论、著述、文艺、译文、调查等等。学刊广泛发动学生写稿,有关学术论稿还聘请教授为指导。各系大多数都建立了学会,各学会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如国学学会有《夏声季刊》,采冶学会有《采矿通讯》。学生们经常以学会或系的名义,邀请教授作学术报告或讲演会。

    发展体育
     
           在老东大图书馆的东北方向,有一座罗马式马蹄铁形体育场。由张学良捐资30万银元修建而成的,故命名汉卿体育场。这是一座可容纳观众3万多人的体育场,有400米长跑道,规模堪称远东之冠。张学良任校长后,在办学方法上,以智、德、体、群、美五育并重,他充实了体育师资,增添了器材设备,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体魄康健的社会骨干。

           张学良掌舵东大的几年内,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引进人才和西方近代教育体系。他大力提倡学以致用的办学目标,培养实用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体育教育,支持男女同校,践行“兼收并蓄”开放式的办学理念。这一系列倾囊强校的举措,使东北大学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学府。


     来源:东北大学报 更新日期:2015-12-03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地板#
    发布于:2016-01-27 21:24
    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
    张学良老校长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曾用名李毅,
    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张学良童年的生活环境是动荡不安的,家庭经济生活也不富裕,学生时代也未进过正式学校。
    6岁时其父张作霖特聘台安县举人崔骏声为其开蒙。
    13岁从师金梁学文。

     1915年随父进入奉天(现沈阳),在家设专馆,聘请教师学习国文和英文。十五六岁是张学良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日俄的野蛮侵略,张学良参加了爱国储蓄、推销国货、救济灾民等反日爱国运动。同时,他接受了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中国的希望》的演讲教育,下决心从我做起,立誓救中国.这个阶段由于参加网球俱乐部、基督教青年会活动,接触了普赖德等欧美人士,受外国师友的影响更多,在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张学良从十五六岁步入社会起,从思想到行动开始向青年爱国者转变。
     张学良从19岁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20岁任少将旅长,22岁任梯队司令,24岁任军长,26岁任军团长。此间,张学良奉父命参加军阀混战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是违心的和不得已而为之。战争中,他看到无辜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极为反感,开始反对战争。他提出了"息内争,御外侮"的政治主张,力主和平统一祖国,和平建设祖国,以增强抵御帝国主义的实力,思想开始由封建军阀向爱国将领转变。
     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难。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1928年8月,他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捐献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用于兴办东北大学以及一部分中小学,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的阴谋。1930年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发表了拥护"中央"、维护"统一"、倡导"和平"的巧电,进行武装调停。避免了更大的内战,维护了国家的和平和统一。10月9日,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
     此时,他提出"统一告成,建设开始"的号召,力主建设新东北,促成国家现代化,以消弭邻邦的野心。他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东北的夹缝与抗衡中,进行工业、农业、林业、商业、文化教育、铁路交通、航空运输等方面的建设,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可观的成效,为东北地方民族工业奠定了基础。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违心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代蒋受过,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2年,张学良任北平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1933年,被迫下野,出国"考察"。1934年1月8日张学良回国抵上海。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武昌行营主任。4月2日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5年12月,张学良赴南京开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会后,只身去上海,会见李杜等抗日名将,探讨新的出路。1936年2月,张学良、王以哲同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会谈,达成了停战、互相通商等口头协议。4月9日,张学良与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副主席在肤施(今延安)会谈。双方达成了"停止一切内战,全国军队不分红白,一致抗日救国"的协议。10月2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严令张学良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划时代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发表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的通电。蒋介石被迫下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六项诺言。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在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大会上,周恩来总理称张学良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从1928年到1936年,不到10年间,张学良创造了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三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业绩。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蒋介石的软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4年之久。辗转流迁,先后在南京宋子文和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安徽黄山居士林、江西萍乡绛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台湾基隆、台湾北投复兴岗等地幽禁。其间,1964年与赵一荻正式结婚。以1990年6月1日张学良90大寿为标志,他恢复了全面自由。1995年定居美国夏威夷。2000年6月,陪伴他70年的赵一荻夫人离世。
     进入晚年时期的张学良,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期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他一直关心故乡的情况,关心他当年苦心兴办的东北大学,亲自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促成东北大学复校,并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校董会名誉主席。

     公元2001年l0月15日,张学良先生与世长辞。张学良的一生是伟大爱国者的一生。他的爱国与牺牲自我是密不可分的。"牺牲我自己和我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他可以不做大军统帅,可以不要优裕的生活,甚至不要家庭,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发动西安事变,并且送蒋回南京而被软禁54年无怨无悔。正像他在送给东北大学校友的诗中所说: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学良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永远为世人景仰。我们永远怀念张学良老校长!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4楼#
    发布于:2019-10-10 01:08
    黑龙江第二届国际大米节:

    333e.cn/12424

    10月10-14日,黑龙江省将举办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本届大米节以“稻米飘香世界”为主题。阿里巴巴集团作为此次活动协办单位,将整合阿里系资源,发挥平台流量承接的优势和影响力,结合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的线下活动,开启线上“双10国际大米节”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10大米狂欢节,进一步传播和黑龙江大米的品牌影响力。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