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日,国家科技部公示了50部国家优秀科普作品,东北大学郝士明教授创作的《材料图传——关于材料发展史的对话》入选其中,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人类认识和开发材料历史的科普著作。
郝士明教授,今年已逾77岁高龄,于2012年承担了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发起的“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活动”项目,开始着手创作这部描述材料发展史的著作。
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搜集资料,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国内外的专家核实数据,并亲自绘制了上百幅图片……在一年多的创作过程中,郝士明教授几乎放弃了一切与写作无关的娱乐与休闲,终于使这部56万字的著作于2014年10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我国著名金属材料专家胡壮麒院士为本书作序,并在序言中称:“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书中呈现了人类为材料发展而奋斗的全景图画,此书的出版是材料爱好者的幸事,更是材料学科的幸事。”
“阅读本书犹如参观材料历史博物馆”
“材料史是我的偏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科普著作创作计划激起了我的长久以来的写作欲望,促使我下决心完成早年的梦想,做一次‘科普自己’同时也‘科普广大青年学子’的尝试。”郝士明教授在谈到创作初衷时,谦逊地表示,以教学一生的经历下功夫去领略一下材料的整体面貌,一直是自己的夙愿,这本书是一个材料学老教师晚年以材料史为中心“再学习笔记”的另类形式。
静水流深,虚怀若谷。郝士明教授,材料学科的知名前辈,是改革开放后东北大学首位在外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的教师。早在1978年,他就曾以自己在钛易切削钢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沈阳科学大会的表奖,由他创建的合金相图及材料热力学科研团队30年来已经成长为我国在这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个研究团队之一。
2004年退休前夕,郝士明教授接受了一门本科生入门课——材料学导论。在备课的过程中,他以“材料与人类文明”为中心内容,收集了大量素材并积累了丰富的图片资料;退休后,受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的邀请,郝士明教授为厦大的本科生又上了这门课,使素材与资料得到了扩充和积累。
“材料史的重要性不仅来源于材料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更来源于人们对材料发展规律、进步方向、演变趋势的关心和追求。我相信,对于材料全局的广泛涉猎、对历史问题的贯通学习有可能成为创新性智慧的积极因素和重要源泉。”在郝士明教授看来,无论对于想了解材料究竟为何物的年轻人,还是已经在进行材料学研究和教学的业内人士,材料史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校报以连载的方式刊登了郝士明教授的科技小品《材料物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青年学子的热烈反响,这些以对话形式撰写的文章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后来成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五十几万字的篇幅里,郝士明教授通过一半插图、一半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开始,经过铜器、铁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材料的发展历程,使读者犹如在参观材料历史博物馆。
本书分为前传、本传、后传,前传中叙述了有关时空、考古及年代学的基础知识,后传中对未来二十年的材料发展做了展望,本传则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探究材料进步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联,使读者把握材料发展的总体脉络和特定规律。
《材料图传》共收录1200多幅照片,图片的收集、整理任务十分艰巨,郝士明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材料的性能、机理、应用,亲自绘制了上百幅图片,有时为了寻找一张材料创造者的肖像图片,郝士明要寻师访友,辗转求得很多人的帮助。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在2015年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有471册图书参评,汇集了近两年来各地各部门科普图书的精品。教育部共有两部作品入选,其中一部就是郝士明教授的《材料图传》,另一部则是来自北京大学的一部翻译作品。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科现已依托本书编制成视频材料《材料史话》,天津大学开设的《材料学史》课程将本书作为主要参考书,国家自然基金委、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则纷纷表示欲购买本书的电子版权。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前行”
这位和世界上坚硬的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先生,却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的他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
在郝士明教授的家中,他谈起自己青年时代选择金属材料学科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幸福:“我高三时,看到东北工学院的招生简介中这样介绍金相学:‘依靠显微镜技术研究金属材料的宏观、微观组织形成和变化规律’,我被这句话深深吸引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将我吸引到这个学科,在这个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研究金属材料的世界里,我始终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原本可以享享清福、悠闲地度过退休时光的郝士明教授表示,工作是一种享受,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前行,自己的人生信条就是活出更美好的自我。2006年完成译著《微观组织热力学》、2010年修订《材料热力学》第二版、2011年完成专著《材料设计的热力学解析》,郝士明在退休后完成的一系列著作与《材料图传》合计188.5万字,在材料学的世界里谱写了一曲晚霞长歌。
年近八旬的老人多属于高科技恐惧症一族,而郝士明教授却紧跟时代,不仅是运用电脑的高手,而且精通各种绘图软件,在Illustrator图形文字制作等方面甚至比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更胜一筹。
东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秦高梧教授是郝士明教授的高徒,回忆起自己在郝士名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的论文稿都是手写,郝老师先后修改了三次,从措词用句到标点符号,直到最后修改得脱胎换骨。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科技论文的严谨表达是一个重要且必须遵守的规则。”
郝士明教授常说,“一流的设备能够出二流的产品”。创新是研究的生命,但是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是关键。要实现原始创新,一个捷径就是自己设计开发课题中急需的科研设备。在这个科研思想的指导下,秦高梧教授和他的团队近几年先后开发了材料吸放湿自动测试系统,为此实现了具有自动调湿的功能内壁砖,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并通过研发具有速率可控的反挤设备,获得了目前国际上最高强度的非稀土变形镁合金。
谈起自己最得意的门生秦高梧、蒋敏等,郝士明教授自豪地说:“以前,别人会介绍秦高梧、蒋敏是郝士明老师的学生,而我现在最高兴的是听见别人定义自己为秦高梧、蒋敏等优秀青年教师的老师。”
“要使我们东北大学的材料学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提升青年教师的使命感,材料人要立大志、发大愿,看长远,才能通过努力使整个材料学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郝士明教授对东北大学的材料学科发展充满了期待。
2015-11-9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在材料的世界里吟咏晚霞长歌——东北大学郝士明教授与《材料图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