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的发明孕育出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电磁波理论催生出海量技术与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微电子技术则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生活。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权威数据发布,但“落地难”、转化率低则是多方共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并因此被冠以一个无奈的称号——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怎样唤醒那些沉睡的科技资源?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该如何接力?资本与科技成果怎样对接?在世界范围内,有没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经济大讲堂》特别策划“奋斗在科技前沿”系列节目,特邀重量级嘉宾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为您深度解读《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是当前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可是,谁有权转化?如何转化?转化收益如何计算,如何分配?风险又该如何化解?这些现实的难题亟待破解。
为此,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三部曲”形成,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有了政策法规的保障,高校、企业、科研人员如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跨越“死亡之谷”,促进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
在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团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斯坦福技术转化中心(OTL)是美国最大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员工须具备高科技专业背景和商业价值判断能力。哈佛大学在技术转化中心的基础上,创办大学的校办风险投资基金,结合市场需要,就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断裂带”阶段进行引导性投资。
剑桥大学创立了“剑桥企业(Cambridge Enterprise)”,将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风险基金和剑桥创业者中心整合为一个新组织。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大学如何发挥作用?国外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